神农架林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率达91.6%,拥有3767种维管束植物,占全国植物种类总数的12.9%,有脊椎动物636种、昆虫4375种,已知兽类物种数占全国兽类的14.3%,鸟类数量占全国的30.6%,是我国首个同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名录遗产地。神农架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制性全球少有,其生态产品价值呈现出多样性、稀缺性、普惠性、约束性等特点,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一、主要做法
(一)推动区域旅游联动发展。一是主动融入省级区域发展布局,做好“山内山外、山上山下”结合文章,充分发挥神农架“两翼”战略链接和“一江两山”骨干支撑作用,抢抓“两高”机遇,主动对接“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积极服务武汉城市圈,推进竹房神保组团联动,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统筹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风格个性化、主题特色化、功能人性化,强化松柏、木鱼、大九湖接待重镇地位,着力打造新华“高铁小镇”、阳日“东部旅游接待中心”、宋洛“度假休闲胜地”、红坪“户外运动基地”、下谷“土家风情小镇”。
(二)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一是培育旅游新业态。依托神农架优美自然风光,完善探险、自驾、科考、研学、体育等专项生态旅游产品,培育康养、康疗、康体等产业链,大力推广彩林游,实施“神农天路”自驾游、秋景航拍大赛等热点活动。二是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丰富夜间旅游,开发主题酒店、高端民宿,推动实景演出、篝火晚会、民俗表演,不断增加创意产品、体验产品、定制产品,打造“神农架药膳”“神农架野菜”等本地餐饮品牌,持续增加有效供给。三是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坚持提升西南一线、打造东北一片、强化中部支撑,加速西南部景区提档升级,加快东北部景区及旅游配套建设,启动桂竹园冰雪度假区建设,推进送郎山、太阳山等文旅项目建设。
(三)推进旅游系统营销。一是加大旅游形象宣传。健全融合营销体系,创新营销推广模式,加大在各主流媒体形象宣传力度,在重点客源地投放各类宣传广告,助推神农架上“热搜”、上“头条”,聚力提升神农架旅游热度。二是大力开展品牌营销。实施“神農架®”品牌引领工程,加强杜鹃花节、炎帝祭祀等节庆和自行车公开赛、UTSS森林越野跑等赛事活动营销,持续在提升“三品一标”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上下功夫。三是拓展旅游营销渠道。巩固省内客源,拓展省外客源,开发国际市场。加强与组团社、分销商等旅游机构合作,举办旅游推介会、产品说明会,开展神农架旅游产品宣传进社区、进商圈、进高校等活动。
(四)加强旅游服务配套。一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建成6个游客服务中心,科学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站点,健全优化合理清晰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实施旅游服务承诺制度,开展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加强导游队伍建设,让游客“来了还来、带着人来”。二是营造安全旅游环境。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落实景区、酒店、旅行社等重点领域常态化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完善旅游安全设施和应急救援体系,确保旅游交通安全畅通,全力维护游客安全和合法利益。
二、取得成效
一是旅游发展成效显著增强。全区游客接待量由2015年的878.3万人次增加至2020年的155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由2015年的31.3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60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2.8%、15.2%。全区旅游企业达1500多家,住宿餐饮门店1394家,日接待能力超过4.5万人。
二是旅游产品供给极大丰富。全域旅游项目布局破题,西南部景区景点持续提档升级。形成1个5A(神农架生态旅游区)、3个4A(天燕、红坪、巴桃园)、2个3A(天生桥、香溪源)的景区体系。“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先后推出“野人五项”户外运动、避暑度假、北雪南展、研学科普、森林康养、非遗演艺六大旅游产品体系。
三是旅游品牌力度明显扩张。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中医药健康论坛,荣获“中国十大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精品目的地”等称号,成为全省首个国际慢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是旅游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神农架机场全面通航,保神高速建成通车,郑万高铁即将建成运营。持续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涉旅场所实现WiFi全覆盖。开创全省首个云海景观旅游舒适度预报服务,完成全域旅游解说及标识系统提升改造。新建旅游厕所105座。游客满意度连续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