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做营销的伙伴们都需要为下一年做个预算计划。
很多初入营销行业的伙伴可能对这件事都会有大大的疑问,不知如何下手。
今天狐狸就跟大家一起聊聊年度计划这件事。
首先呢,不同公司在做年度预算时,其实各自的锚点和侧重点是不同的。
虽然不同企业年度计划侧重点不同,但是维度和逻辑其实是大体相同的。
其中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都没钱。没错,再大的企业在做年度预算时,想的都是觉得预算不足。想做的事太多,可动用的预算却很少。上至国家运营,下至个人花销,钱不够花是每个决策者都面临的窘境。
说回逻辑,对于企业营销部门来说,在做年度预算时,我们基本是将这几个维度都融合在一起:
1,一年四季节日节气先列出来
每年我都会整理一份年度节日节气表,阳历节假日,阴历节气,融合进来不同行业的纪念日,以及所处不同行业的重点展会时间,再标注出来自己品牌或平台目标受众所对应的节日比如母亲节,最后补充进来自己品牌或公司的周年庆,就是一份挺完整的节日表了。
其实日常只要你细致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很多节日,都会形成月经式的热点。
比如农历初五迎财神,朋友圈里一定是各种财神海报。
比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开学,一大帮家长都会感慨神兽归笼,自己终于可以省省心了。
比如6、7月的大学生毕业季,是每年的怀旧潮迸发时刻。
比如万圣节和跨年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出家门,进入到游乐园里,感受人潮里满满的仪式感。
这些年轻人所喜爱的节假日,并不全是中国节日。但对营销人来说,确实可以提前预知甚至提前做准备的也许可以蹭的情绪热点。
(对,2022的节假日模板狐狸已经整理好了,分享这篇文章到票圈,截图发到公号后台,我就会把下载链接发你。)
2,从年度重点事件开始,将预算留出来
每家企业基本都有些重点的事件是要做些动作的。有些是跟电商平台时间一致,有些则是公司在促销活动之外要做的一些事件。虽然每年的期待和动作会稍有不同,但大体的流程和内容,只要你做过一遍,基本就有了心理预判。
比如我目前合作的是一家做儿童鲜食的品牌,我们预计每年都会在六一时举办一次“鳕鱼节”,强化自身品牌在行业中的地位,同时也借机做产品的宣推。
这个活动的相关费用,从活动执行到后续传播,总计费用差不多20万左右。那么考虑到每年人工可能会有稍微上涨,我们在做预算时就先按照相对宽松的费用预期来做规划即可。
比如每个行业都有些固定时间会召开的会议或展会,那么这些费用也可以提前做准备。比如我们每年都会参加CBME国际孕婴童展,时间大概在7月,每年展位费用预计在不到20W,活动搭建加上人工、机酒餐费,大约是15W左右。这又是一笔固定费用。
所以我在做年度预算时,这些固定要做的事儿就是我开始的锚点和原点。
3,将重点产品上线的预算提前做好规划
对任何一家做品牌的企业来说,产品都是核心之一。
虽然产品在公司里分成了不同逻辑,有的是利润品,有的是战略品,有的是引流品……
但总有一些产品,是值得重点推广宣传的。
对于品牌经理来说,这就需要提前准备。
从上线前的物料准备、预算准备、媒介沟通、种草准备,到上线初期的价格规划,数据监控,渠道推广,再到日常的价格管控……一系列的行为都需要前期做好预算。
甚至预算不只是钱,对于企业来说,人工本身是有成本的。是资源,就要有对应的统筹安排。劲儿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合力,效果最大。
4,电商,电商
从2009年的天猫双十一开始,整个电商行业开始了造节热潮。
天猫之后,京东618、乐蜂网38节……后来就变了一年四季几乎每个月都有好几次大促节点。
以天猫为例,除了一年四次焕新新风尚,从年初的年货节,到3月女神节,4月春游出行,再到5月劳动节、母亲节,六月618,7、8月基本全行业下行,9月开始开学季,10月开始双11,11月一次大促,12月双12,双旦……一年基本就过去了。
有时候想想,如此多的节日,品牌商很多时候是流着眼泪参与,消费者则是变得越来越价格敏感。
但也不可否认,正是这些无休无止的节日促销,让国家的扩大内需的政策变得落地,让中国的各个产业链在一次次的练兵当中变得健全完善。
当然,作为个体,做了几年的电商运营后,讲真是觉得挺累的。这种累最终你会发现,不是体力上的累。大多时候对于运营来说是种心理上的疲劳。这也是为啥我觉得电商的工作更适合年轻人的一点。
对年轻人来说,电商虽然节奏很快,但身体总归熬得住。同时呢,对个体逻辑和能力的帮助,又很大。
但是对于从业多年的营销人来说,这些日常的经验早就熟稔成惯性,那工作就变成一种周而复始的轮回。
所以我个人是很推荐老营销人,时机合适的情况下,一定要多抬头看看新东西。
跨出电商平台,哪怕只是跨出天猫京东拼多多,多看看抖音小红书的玩法,多看看广告圈里的变化和案例,都可以让我们对于营销的理解,从只停留在促销和货品组合,变得更有人味儿。
在任何企业,人味儿都是很重要的一点,学名我们就称之为叫用户洞察。
做营销的一旦缺了人味儿,就会将所有的真实用户行为,统称为流量,变成一系列PV、UV、转化率、UV价值、ROI……
强调一下,这些数字每一个都很重要,但是数据更多是一种对已经发生行为的数字化反馈。盯着数字、被数字淹没,我们就很难看清楚数字背后所反映的真实的用户需求。
这个点,值得我们每个做营销的伙伴不定期的自省。
5,品牌,品牌
作为一个品牌人,我们每年都需要对自己任职或服务的品牌有个初步的判断。
判断品牌目前发展到了一个什么阶段,是否有机会做一些大动作。
这种判断在品牌内部来说,考虑GMV、考虑利润、考虑营销费用占比、也考虑不同渠道的ROI。
而在外部,我们看的更多是,有些动作我们已知是品牌有钱了就会做,做了也有机会更赚钱。
比如是否对品牌从VI层做了较大的升级、比如是否在某些重要时间节点有相对好的偏务虚的TVC或海报出街、比如是否有相对大规模的投放、比如是否有预算请到相对红的明星做代言……
一系列的动作背后,是我们对品牌发展的阶段有了新的判断。
像我们以前说的,没钱时候,大家都更关注效果类的投放,因为短期的、即时的销售结果反馈,是每个品牌发展初期阶段,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