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
零售进口商品
条码“上线”
为顺应跨境电商发展需求,提升海关管理效能,海关总署在前期充分试点评估基础上,决定自2023年2月10日起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条码应用推广至全国海关。
Cross- E-
企业省心卖
购买者放心买
什么是“商品条码”?
“商品条码”是零售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商品识别码”,即全球贸易项目代码:GTIN(以下简称“商品条码”),具有唯一性、稳定性、无含义性等特点,是一种用于标识贸易项目(包括物品及服务)的数字符号。不同商品被赋予一个单独的GTIN,不但可以实现机器自动识别,还可以通过人眼识别,简单方便适用,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看做是商品流通的身份证号码。
商品条码包含了详尽的商品信息资料。比如生产企业名称、地址等企业信息,商品品牌、名称、规格、型号、用途等商品信息,重量、包装等物流信息,以及商品成分、图片、证照等扩展信息。
GTIN编码采用分段管理、分段赋码的管理模式,多用在零售商品包装上,一般由8-1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其中较为常见的是13位编码。
“商品条码”的发行机构
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是“商品条码”的发码机构。GS1成立于1973年,总部设在布鲁塞尔。1988年,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国家科委、财政部、外交部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隶属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统一组织、协调、管理中国的“商品条码”。
“商品条码”的编码规则
“商品条码”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编码组成,其中编码由8-1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一般用在零售商品包装上。“商品条码”同时存在8位、12位、13位、14位四种编码规则。13位编码较为常见,其相关编码规范及对应关系见上图。
海关对条码的应用
商品条码是商品流通的“身份证号”,在国际消费品流通领域应用广泛,涵盖了大部分跨境电商商品。前期海关试点评估表明,商品条码应用对于规范跨境电商企业申报、提升海关监管效能,促进行业协同共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商品条码蕴含丰富的商品信息,对正面清单管理、税收征管、食品安全、质量监测、企业信用管理等具有辅助作用。
商品条码发展到现在,已经完全构成了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全球统一编码标识系统,简称GS1系统),不仅有编码,还有自动识别技术和数据交换。商品条码在国际消费品流通领域应用广泛,识别简单,稳定性较高,自动化识别商品的发展前景较好。
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具有的零售属性,与商品条码更为契合,将成为解决海关当前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识别、精细化管理和减负提质等困难的办法之一。随着海关“商品条码”应用的开展,合规申报“商品条码”将有助提高企业的通关效率。
企业如何
规范填报
申报规范
企业按照《关于修订跨境电子商务统一版信息化系统企业接入报文规范的公告》(海关总署公告2018年第113号)中附件1《海关跨境统一版系统企业对接报文规范(试行)》的要求,填报进口清单表体“条码”信息。
●具备条码申报条件的,准确申报条码信息;
●当商品没有条码时,填“无”;
●暂不具备条码申报条件的或暂不愿意申报条码的,该字段“留空”。
申报流程
电子商务企业或其代理人可通过一体化网上办事服务平台的“跨境电子商务”功能进行录入,在清单表体信息中正确输入“条码”即可。
“单一窗口”进行逻辑校验并提示。
“单一窗口”实时对申报清单中商品条码进行逻辑性校验,有以下三种情况:
(1)商品条码申报为空或者“无”——通过
(2)商品条码申报符合逻辑规则——通过
(3)商品条码申报不符合逻辑规则——回执提示
回执提示如下:
常见商品条码申报不规范情况
(1)在正确的商品条码后添加后缀,如:
(2)实际没有条码的商品却填报了企业内部自编码。当商品不存在条码时,“条码”字段应填“无”。
(3)填为料件号、企业SKU号等。料件号、企业SKU号不属于商品条码。
小贴士:如企业发现申报传输数据异常、申报速度异常等,请及时向海关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