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B端用户的运营,业务侧重于以下四点:
1、拉新促活:
通过多种手段(地推、大会、内容传播、线索获取、合作等)拉动B端用户入驻平台,并积极参与和开展经营活动,这些其实各种文章干货讲的很多了。
2、通路建设:
在引入资源的过程中,建立起一条顺畅的,具有通用性的B端引入路径是保障平台快速发展的基础。
比如:如何吸引B端进入百家号,进入后如何激励他们发文章。美团商家怎么把菜和说明传上去,并能够自主设置合理的定价及其他功能操作。
3、规则与审核:
制定B端规则,引导用户遵守规则,并参与制定反作弊策略,带领审核&运营团队适时对B端作出惩罚和沟通。
这里重点讲一下合规,对于平台而言,有一群合规的B端用户,能够持续产出高质量的资源,是平台最重要的一件事。
能够长久的影响平台的调性、风格、以及后续的安全和风控,前期做的越扎实,后续的成本就越低,反之则会埋入一个越来越大的隐患,成为平台一颗定时炸弹。
合规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精力。同时也需要有具有极强责任心和风险意识的人去hold住。
4、玩法打造:
与B端共同研究出一套成熟可用的商业增长、变现模式;并推广复用到更多B端上,实现整体大盘增长。
很多平台运营要明白一个道理,B端用户不是你的韭菜,你们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你们有同样的衣食父母。
所以你帮助B端用户收入实现增长的过程,也是你自身收入增长的过程。淘宝依靠店家的繁荣造就了自己的高增长,苹果依靠开发者的繁荣造就了App Store。
所以与B端携手,共同探索优质的玩法和盈利模式,是一套清晰可见,共赢的思路。
三、平台在拓展B端用户时,
不同时间与阶段,
方式有什么不同么?有什么侧重点么?
仅针对“拓展B端用户”这一个方面而言,是存在很多区别的。
概括的层面,包含冷启动期、加速增长期、匀速增长期。
冷启动期,最缺乏具有足够说服力的案例case和伴随案例的足够乐观的前景收益,并且是一个B端和C端,双端冷启动的故事。
C端本次不进行讨论。
但对B端用户,通过多种手段给予先行者各种甜头,比如BAT的开发者补贴、头条的内容创作者补贴,甚至当初美团饿了么滴滴创业时还要假装用户去叫外卖和打车,都是在给B端传递信心,圈住他们。
为什么微信小程序能够快速爆发,因为大家能看到案例和收益,是靠着较低的门槛,丰富的额想象力构筑的。
加速增长期,此时矛盾不是B端不了解收益,而是很多B端不知道这个平台在哪、不知道怎么成功接入、不知道怎么顺畅的运营……
很多平台产品由于规则、审核流程、不会操作、产品bug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大批量的B端用户“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不仅不能成功开通接入,还浪费了自家许多宝贵的资源。
当用户看着一堆平台反馈手足无措时。运营需要及时介入,并通过详尽细致的服务和教程来降低用户成本,提高效率。常见的比如新手引导、详尽的Q&A、讲师课程分享等。
匀速增长期,能进入这个时期,代表平台已经初步验证跑通,并在竞争中活下来了。此时,通过已经被证明的利益驱动,大型而嗅觉敏锐,具有实力的B端已经接入了七七八八。
这时应该注重挖掘更多中长尾用户市场,由于他们缺乏对应的实力和资源,大多数case在他们眼里是无感知的,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真正“身边人”(跟他们差不多体量的企业)成功案例才会让他们新生警觉和激发动力。
这个阶段主要依靠挖掘和包装中长尾case,通过成功案例吸引决策者进行推广。
四、平台对于B端用户
是根据什么条件进行怎样的分类呢?
这个问题很大,不同平台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也具备不同的分类方式,甚至会采用多个模型一起去套。
但总体而言,分类是多维度区间组合,而不是单一线段分布。
举个例子,某大型企业,他们的线下销售非常好,销售额全国前几。但出于谨慎,他们的网店几乎没有运营,数据指标不如许多行业二三线公司。如果单纯的分三六九等,这家公司排第几等?
很明显,如果以三六九等进行分类,那么最后一定会是重复原始的竞争格局,市场还是那样,不会产生变化,但这并不利于平台发展的差异化和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