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为PCHi(个人和家庭护理原料展)做了一场海外英文分享,向国外品牌介绍中国化妆品成分的创新趋势,以及如何找到这些创新成分。在这里,把中文文字版发到知乎上,和大家分享。行业人员欢迎讨论,各位成分党和关注护肤的朋友也可以凑凑热闹。码字不易,看完了记得点赞收藏哈!
中国化妆品原料市场概览
中国化妆品原料商在早期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这些原料商专注于国外成分的平价替代,在一些大宗品领域重复竞争,比如低端表面活性剂,油脂,乳化剂等。因此给人一种国产原料商缺乏竞争力的映像。比如脏乱差的工厂,山寨竞争对手的专利产品,或者在国外品牌商专利到期之后进行仿制。
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大部分原料商不理解化妆品市场的逻辑,单纯的做出一个成分,只有MSDS,HPLC图谱这样一些基础的数据。却没有化妆品行业需求的功效数据,可持续发展数据,社会责任数据等客户关注的东西。
当然,中国市场足够大,玩家足够多。有大量的劣质原料商,也有一些头部的原料商,开始关注质量,关注创新。所以中国的原料商总体上来说,和我们国情一样,既有发达的欧洲,也有落后的非洲。我们不能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他们。
从大环境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化妆品原料市场的以下几个特点:
整个市场依然被国际头部原料商主导,比如被我们称为ABCDE的美国,德国BASF,英国Croda,荷兰DSM,以及德国赢创。他们主导了行业的创新和市场方向。很多品牌在天猫详情页,都会用这些原料商来背书,列举和他们的合作,以及从它们那里采购的成分。缺乏国产龙头。目前国内拿得出手的化妆品原料企业只有华熙生物,福瑞达生物以及科思化学,其他化妆品原料商都规模偏小,无法驱动行业发展。缺乏创新。绝大多数国内原料商亦步亦趋,追随国际原料商,开发同质化的产品,低质量竞争。
不过最近几年我们也发现,随着上下游整体环境的变化,国内化妆品原料商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进步。我也仔细梳理了一下这些驱动因素。
化妆品原料行业升级的驱动力
首先是国内下游化妆品市场的蓬勃发展。2021年,我国化妆品市场已经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按照原料占比5%计算,则化妆品原料的国内市场达到了200亿元人民币。在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下,上游企业开始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创新产品的研发。
然后是热钱的涌入。完美日记三年美股上市,催生了热钱向化妆品行业的涌入,也推动了近年来消费品投资的高涨。但是随着流量成本的高企,完美日记的股价跌破1美元。无论是投资人还是从业者都意识到,单纯的流量和营销没有办法支撑起品牌的长久发展。好的产品才能提升复购,带来好的品牌口碑。于是资本纷纷关注上游,无论是检测机构,MCN,还是工厂和原料商,都成为资本的热门标的。热钱进入上游原料开发,也为成分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国际货运物流受到新冠疫情的巨大影响。受到供应链的冲击,很多进口原料的供货都处于不稳定状态。甚至从功效成分蔓延到基础料。新冠消退遥遥无期,国际物流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国内品牌为了避免断供的恐慌,也在积极寻找国产原料替代。
最后则是中国庞大健全的工业门类,为化妆品的跨界创新提供了足够的素材。无论是生物医药,还是食品等兄弟行业,都有很多值得化妆品行业借鉴的创新元素。
国内化妆品原料创新机会
接下来,我们就从发酵产物,天然提取物,合成生物学,技术转化,以及开放式创新几个维度,聊聊中国化妆品原料的创新机会。
发酵产物
我国的生物发酵技术居于世界前列,很多发酵产品在世界上都占据主导地位。在化妆品行业,以华熙生物为代表的透明质酸厂商在国际上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2021年,华熙生物透明质酸占据全球市场的42%。我们先来看看华熙生物的创新之路。
华熙生物最早从一种新的透明质酸生产工艺起家。通过独特的菌种筛选,华熙生物大规模降低了透明质酸的生产成本,让透明质酸跌落神坛,走向人间。
在完成了透明质酸的大规模量产和早期积累之后,华熙生物开始在透明质酸的分子量上进行创新。有小分子的水解透明质酸,大分子的交联透明质酸,还有超小分子的酶切法透明质酸。实现了分子量从800道尔顿到200万道尔顿的跨越。
随后是对透明质酸进行改性,让它表现出更多的功效,适配更多的体系。比如阳离子透明质酸,油溶性透明质酸等。
最后则是依托发酵平台,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从华熙生物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预测国内其他专注发酵产品的原料商的创新方向。
皮肤微生态这些依托于微生物发酵的新功效新宣称。不同菌种带来的新功效。比如蔚蓝生物在多种菌种的筛选中,发现某些乳酸菌具有非常好的皮肤修护效果。使用发酵工艺开发新产品,例如生物表活等。
植物提取物
我国的植物提取物行业规模也非常庞大。2021年,全国植物提取物市场规模超过400亿元人民币。
出口额在2020年就达到了170亿元。
这些都得归因于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发达的农业,以及植物提取物产业的不断努力。
国内植物提取物龙头众多,通过工业化和规模化的提取技术,能实现植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例如市面上有大量98%的羟基积雪草酸,98%的红没药醇,99%的姜黄素这样高纯度的植物提取物。
化妆品是植物提取物的重要市场,根据国外咨询公司分析,化妆品大概占到植物提取物市场的25%。但是化妆品市场并不被国内提取物厂家看重。国内提取物公司能提供卓越的产品,但是无法按照化妆品行业的要求,提供符合品牌和消费者需求的功效数据。
因此在植物提取物方面,国内有非常多的潜在创新成分。但是这些需要品牌和原料商的共同努力。在这样的合作中,原料商负责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而品牌则负责用化妆品行业的语言对其进行研究。
目前很多品牌都意识到这一机会,例如欧莱雅集团,专门设立团队对国内高纯度的植物提取物功效进行研究。薇诺娜,相宜本草等国货品牌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有效的植物成分。
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简单来说,就是把传统的化工厂装进微生物的细胞里。
传统上生产一个化学品,需要经过多步合成,不断去除其中的副产物,通过反应条件,实现产率和质量最大化。但是在一个化学合成过程中,副反应往往必不可少,合成和提纯过程往往伴随高温高压。动辄爆炸泄露的化工厂让大家心有余悸。
而合成生物学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每一步化学反应的酶转入到微生物体内,以糖或者纤维素为起始原料,通过精确控制,就能像搭积木一样,准确的设计好每一个反应步骤,获得需要的最终产品。它的优势在于选择性强,产率高,尤其适合化妆品原料这种品类多,结构复杂的行业。
不过使用合成生物学来生产化妆品原料,也有一系列挑战。包括合适的菌株,趁手的基因编辑工具,以及涉及到不同反应的基因数据库。
合成生物学是近年来投资圈的宠儿。初创企业只要把合成生物学往里面装,估值就能提升好几倍。过去一年,已经有至少十家合成生物学企业完成了多轮融资。其中既包括了该领域的龙头企业蓝晶微生物,也有不少初创企业。这些企业的估值和融资额度也十分惊人。
在资本的助力下,合成生物学企业加速进军化妆品原料市场,期望开发出满足消费者和品牌不同需求的产品。热钱的涌入,让这些企业拥有足够的研发和资金支持,毫无后顾之忧的进行研发和产业化。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些合成生物学企业,没有任何一家有化妆品行业背景。对于化妆品的技术要求,功效测试,以及市场推广方式并不了解。最后有可能出现和传统企业一样的情况:提供一个MSDS和COA,剩下的都打算交给客户去做。最后无法占领市场。
技术转化
我们这里讨论的技术转化不是那种高校的技术转化,而是将其他行业的技术转化到化妆品行业种,将其应用到配方,包材或供应链中的某一方面。
国际大型化妆品公司对技术转化都非常重视。例如拜尔斯道夫集团就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叫off-core (隶属于 部门)。它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参加各个行业的展会,寻找能利用在化妆品里的潜在技术。欧莱雅虽然没有单独的部门来看其他行业的技术转化,但是在原料部(DIMP部门),技术转化是个很重要的议题。每年的全球会议上,我们都会专门拿出一个部分,来分享技术转化的经验。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我国拥有庞大齐全的工业门类。在兄弟行业,也有不少有趣的技术,可以被用到化妆品行业。比如多肽,在生物医药行业更发达,技术更强。而最近流行的冻干技术,最早也是来自医药行业,然后在食品行业大规模低成本量产之后,再被应用到化妆品行业。
除此之外,其他行业也有很多机会。
云母广泛应用于涂料,车漆等行业。面对国内庞大的云母市场,坤彩,七色珠光等企业快速崛起。在我国天然云母矿资源不足,矿藏品位不高的情况下,大力开发合成云母技术。其产品质量和技术先进性已经不亚于默克等传统老牌云母企业。这些云母用在眼影,指甲油,身体乳中,起到的效果。
造粒技术在食品,医药等行业应用广泛。我们吃的胶囊药以及感冒冲剂都使用了造粒技术。在医药行业,主要使用流化床技术,以糖粉为核心,制备不同的药物颗粒,起到缓释的作用。化妆品行业对造粒技术同样有类似的需求,造粒之后的成分颗粒不易扬尘,分散性能更好。通过造粒技术,也可以得到各种独特漂亮的外观,给消费者视觉上的享受。其中的佼佼者,重庆小丸就源自医药行业。最早只是重庆精工(医药造粒流化床设备供应商)的应用部门,后来创始人看到了化妆品行业的机会,切入这个市场。另一家企业凯普秀也是使用类似的技术。
以上是两个已经成功应用到化妆品行业的案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潜在的机会。
例如前面提到的植物提取物,以及医疗健康,纺织,电子,医药中间体等行业,都有潜在的机会和技术。我们曾经走访为纺织品提供包裹胶囊,以及处理过的多孔咖啡粉原料商,试图将其应用到化妆品中。
虽然技术转化前景美好,但是也面临众多问题。
首先是需要专业的人士来寻找相关的技术。这样的人员需要懂化妆品成分和配方,也需要对其他行业的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创新思维,打开脑洞。否则就有可能错过机会。
然后是不同行业的标准不同。化妆品生产有自己的标准,即使有些行业,例如生物医药,要求比化妆品更严格,但是在某些参数上,化妆品的要求也许更高。至于其他的工业品类,因为不和皮肤直接接触,可能采取比较低的安全生产标准。所以在技术转化过程中,需要引导供应商了解和学习化妆品的行业标准,按照化妆品的思维来做原料。
最后则是功效数据。从细胞到3D皮肤模型,再到人体测试,这些是化妆品中不可或缺的功效需求。要进入大厂的供应链,在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环保等方面还有其他更加严格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在做技术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大麻烦。需要一点点的教育原料商。如果技术实在是很诱人,而原料商又不配合的话,甚至需要我们亲自动手,把这些数据准备起来。
开放式创新
我们这里聊的开放式创新,主要是和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创业公司以及孵化器合作,将其技术进行孵化放大,生产符合化妆品要求的原料。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科研大国。高校里面沉淀了大量先进技术,值得我们去挖掘。只是从高校到市场中间,还存在脱节。这就需要开放式创新的介入。
开放式创新说起来容易,但是也面临着从筛选到放大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合适的技术来源。国内外高校每年发明的新技术成千上万,有些符合化妆品的要求,有些隔得非常远。所以第一步就是把这些技术当中,符合化妆品需求得筛选出来。
第二步则是技术放大。实验室生产和放大生产完全是两回事,涉及到反应器设计,反应参数的计算,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还有经济效益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化学工程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
第三步则是获得订单,进行工业化量产。衡量好技术的最好标准就是市场接受度。因此在做开放式创新之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判断新技术是否适用于快速变化的市场。只有最后被市场接受,整个开放式创新的路才算走完了。
这一块是我最近正在研究的方向:如何把技术转化成产品。所以我们首先和高校建立起合作,依赖学术界的资源,在国内外的优秀精细化工专业,搜索适合化妆品行业的技术。我们现在看的技术包括绿色果酸生产工艺,微流控造粒技术,以及靶向包裹缓释技术等。然后通过与有工程经验的教授合作,解决放大生产的问题。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在前期就把品牌引入进来,通过共创,IP绑定等方式,在项目早期就锁定客户的订单,确保产业化的最终成功。
之前我们也做过一些开放式创新的项目,整体来说也是充满挑战的。这些挑战也伴随开放式创新的每一步。无论是原始技术的搜寻,技术的方法,以及最后的功效数据,再到市场化验证,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
小结
总体来说,我国的化妆品原料市场从早期的野蛮生产和无序竞争,慢慢进入到技术驱动的质变阶段。虽然整体上来说,国内还缺乏化妆品原料龙头企业,内生的创新无法和国际巨头相比。但是在一些细分领域,还是有非常多的潜在机会。例如发酵技术,植物提取物,合成生物学,技术转化以及开放式创新等。克服重重挑战,挖掘创新技术,需要所有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