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更加小,一个人或许只会参与一次;
发布的内容有更强的个人属性,内容属于我。
在话题动态下,参与者与浏览者已经成为一种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应该鼓励的是与作者的互动,可以只点赞不说话,但不可以不礼貌,作者对自己的评论区有绝对的管辖权。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应该大多数人都不喜欢两个好友在自己的朋友圈下突然聊起来了。
相比而言,小组是一个大主题,在这个大主题下可以衍生出各种小的讨论,可以是单纯的分享,也可以是提问,最好是激发更多交流的。
不带话题的动态更加是私人领地,这部分动态一般只有关注者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如果想要被看见被互动,可以参与话题,反之也可以只把动态作为树洞来用。
在一些豆瓣话题下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文字:“终于找到适合我发东西的小组了”,对于他们来说,是话题还是小组并不重要,主要是想说点什么,有人理会。
三、表达更自由,互动更稀缺
从小组、到话题、再到个人动态,实际上表达是更加自由了(话题虽然有限制但是可选择的余地也更多了,受众也更多样化了);标题缺失,要求更高的表达的主动性,单条内容要有更完整的信息。
知乎的问题也是一种话题,在推出想法之前,(淘宝开店需要哪些资料),自由表达只可以使用文章,创作门槛极高;大多数用户可能选择回答感兴趣的各个主题的问题,只有少数人才可以成为某一垂直领域的创作者并获得一定的关注。
从消费者这一侧看,是要关注一个仅在某一领域创作的人,还是一个很厉害(好多时候是职业、学历认证信息做担保)但兴趣广泛的人呢?更不用说此前赞同也会分发出去了。
这一问题在这里先不深入讨论,不过显然我在《豆瓣的社交价值》中对知乎动刀关注流这一操作的认识是极度错误的。
主题内容消费的属性越重,新人沉浸的效率越高,(抖音技术流视频怎么制作),但长期留存还是看融入,所以圈子类社区对新人是相对比较友好的。用某一类型的内容吸引生产者和消费者,降低生产门槛,激励互动,(快手直播反复播放录像),沉淀情感联系,才能称之为社区。
我可以告诉你抖音可以看有意思的短视频,但我怎么向别人推荐豆瓣小组?豆瓣的新成员进入了一个活跃的感兴趣的组,每天在这里消费信息,发布的评论和帖子收到反馈,(快手直播伴侣怎么直播游戏),可能就离不开了;哪天发现我太容易沉迷抖音了——卸载!但是如果在抖音有了在乎的作者,可能也会心心念念他今天干什么了——我是说如果。
相比于话题,圈子发现、消费的成本更低,发布也更容易得到互动,但发布的主题受限;如果是热度适中的圈子,也能很好促进成员熟络。
相比于圈子,(快手直播回放在哪看),话题内容的选择空间大,创作难度较高,个体曝光的机会小;解读要求更高,互动也更可贵;站方也需要源源不断提供话题。
四、圈子分类表达
即刻的圈子是很独特的,在诸多特性上更像话题,但又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将其与贴吧、小组简单比较一下。
即刻圈子聚合的是动态而非帖子,内容是最新/最热排列的,没有顶贴机制,新内容的曝光相对于小组、贴吧是比较差的;无需加入即可参与,“加入”其实是收藏,服务于个性化推荐。
在主题上,(淘宝直通车手机版),即刻“产品经理的日常”、“浴室沉思”、“大产品小细节”、“读书会”、“优质长文分享会”、“大学生的日常”,相比于豆瓣“引进计划”、“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吹牛逼不怕被嘲讽”,贴吧“女权吧吧”、“宫漫吧”、“图拉丁吧”,内容实际上没有足够标准化,群体共同语言没有建立起来,本就不容易产生互动,这与颗粒度无关。
在使用上,小组和贴吧的发帖是作者对圈子氛围足够熟悉后,以“标题+正文”的形式,喊出“友友们我给你们说件事+事情是这样的”;而在即刻,其实主要还是对个人表达的分类。
值得注意的是,在豆瓣,无论是发布小组贴还是话题,一般都要先进入内容页面;在贴吧,虽然有发布器,应该主要也是先进入/选择吧,再写作;而在即刻最多的场景可能是先写作后选择圈子——甚至是系统根据内容自动推荐圈子。
“即刻冷吐槽”是一个尴尬的即刻圈子,原本圈子是有规则与玩法的,类似于豆瓣的杠精组,是出题与答题,但现在真的成为了一个吐槽的地方。
说起豆瓣的杠精组,圈子由于聚集人群,凸显共同语言,更容易出现伸手党与倒垃圾的现象,但谁有义务把同样的问题回答好多遍,(京东开店流程及费用),又有谁有义务把同样的遭遇看好多遍呢?圈子需要更多的价值输出者,在即刻就是每个人的自由表达,寻求受众。
总之,豆瓣、贴吧的圈子中人们是有共同语言的,不管是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习惯,讲话更关注受众;而即刻用户相比更加个人中心,自己表达爽了是第一位的——毕竟,即刻几乎只有个人动态(虽然在圈子里可以选择不同步)。
五、用户还需要那么多圈子APP么?
其实贴吧和小组里也有话题了,它们与豆瓣的话题其实起着一样的作用,在广场或圈子里拉动、聚合具体的内容;知乎、脉脉用户自建的话题相比起来就更加随意了。
而用户加入贴吧与小组,首先不意味着加入一个群体,而是他收藏、订阅了这一主题下的内容,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行为;即刻也是从信息订阅开始的。
而在各种信息交换的需求——无论是无聊时还是焦虑时的,被不同的产品满足的情况下,消费者还需要那么多的纯兴趣圈子产品吗,(闲鱼流量突然下降能恢复吗),知乎、哔哩哔哩、小红书的内容评论区不好玩么,写个神回复也算是被看到了吧?更别提,加入一个圈子,压力多大啊!
想让用户更多说话,或许给个大大的文本框也可以。
对不同产品结构的对比、对同一产品结构进化趋势的整理好多时候可能都是没有意义的,本文只是做一些梳理,或许会让一些问题更加清晰——当然主要是我自己的疑惑啦;值得记住的是,一个产品的出现,(大宁网站快速排名),到底是市场的需求,还是企业的需求,这个是需要想明白的。
在撰写本文的时候,有些内容刚好与下一个关于社交的主题有关,所以就写在下次好了。
本文参考了《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产品马后炮》、《凤尾的自说自话》等专栏和《论坛、小组和话题的讨论》、《从聚合内容到聚合人:对“圈子”的思考》,也不知道有多少东西是自己的。
本站提供的软件源码都是测试正常使用。查看下载常见问题说明?下载软件源码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单下载文件不包含搭建和技术指导。遇到网盘链接失效无法下载,联系站长处理!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如果无意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互动初级
admin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