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北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四个转变”重大战略以及州委州政府“五个海北”总体布局,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两大任务,以推进农牧区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不断提高农牧业科技支撑力,加快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积极探索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模式,畜牧业生产稳定有序发展。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北州牛羊生产发展总体成就
(一)肉产量稳定增长,畜产品供应充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北州畜牧业逐渐转变发展方式,不断调整畜群结构,实现畜牧业稳步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供应充足,城乡居民“菜蓝子”更加丰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从2012年到2021年,海北州牛羊肉总产量由3.9万吨增加到4.9万吨,年均增长2.6%。2019年始,随着牲畜交易价格不断上升,养殖成本逐渐攀升,养殖户为减少养殖风险,养殖结构逐步转变,由于牦牛养殖风险较低,人工成本投入较少,牦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从2019年到2020年牛存栏增加33.2万头,存栏达十八大以来最高点。
(二)牛生产发展较快,出栏稳定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北州牛生产呈现平稳发展趋势。2021年全州牛存栏93.03万头,比2012年增加42.4万头,增长83.6%,年均增长7.0%。海北州立足发展生态产业,积极探索创新以“三增三适”为核心的全新牦牛生产技术模式,扎实推进海晏夏华牦牛产业园、门源百益牦牛之都品牌工程牦牛牧游基地、祁连绿地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牦牛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续建工程,有序推进海北州高原牦牛主体公园建设。2012年至2021年,海北州牛出栏由16.79万头增加到24.85万头,年均增长4.5%;2012年至2021年,海北州牛累计出栏200.5万头,年均出栏20.1万头。
(三)羊存栏平稳增长,出栏波动下降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北州实施藏羊产业振兴行动,积极创建藏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带动全州藏羊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了海北畜牧业区域发展模式。全州羊存栏由2012年的280.6万只增加至2021年的300.01万只,年均增长0.7%,呈现平稳增长态势。羊出栏波动趋势可分四个时间阶段来看,一是羊出栏由2012年的155.84万只增加至2017年的197.99万只,年均增长4.9%;二是羊出栏由2017年的197.99万只减少至2018年176.96万只,同比下降10.6%;三是羊出栏由2018年的176.96万只增加至2019年的180.92万只,同比增长2.2%;四是羊出栏由2019年的180.92万只下降至2021年的115.18万只,年均下降20.2%。2019年以来,全州羊养殖成本上涨,活畜价格下跌,羊养殖户压栏惜售,部分育肥养殖户逐步转变养殖模式,出栏明显减少。从2019年到2021年羊出栏减少75.7万只,出栏达到十八大以来最低点。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北州牛羊生产发展总体特征
(一)积极推进农牧业品牌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北州以牛羊养殖产业为主导,实施藏羊产业振兴行动,推广实施规模为0.84万只的藏羊“两年三胎”高效繁育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项目。有序推进海北州高原牦牛主体公园建设,着力打造海北特色产加游一体化链条式高原牦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县级以上示范社40家、家庭农牧场78家,完成县级以上农牧民合作社示范社培育17个、股份制改造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4个,探索了“祁繁甘育”、“飞地经济”、“合作经济”新发展模式,为草畜联动、循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快建设饲草产业和畜禽防疫力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北州不断振兴饲草产业,依托全国“粮改饲”试点项目、门源县全国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种植饲草4.01万亩,预计青贮饲草产量可达8.02万吨,一年生饲草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落实各类饲草料生产资金1185.2万元。全州累计完成集中免疫各类牲畜2169.63万头(只、次),防疫密度达100%,无害化处理病死畜5.99万头(只)、病害动物产品1.58万公斤,屠宰检疫11.5万头(只)。全州种植业主导品种风险参保率达85%以上,牦牛藏羊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三)“羔羊经济”带动畜牧养殖成效显著
“羔羊经济”的快速发展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保护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有效缓解了畜草矛盾,推进了畜牧业的优化升级和集约化经营,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专业化生产,对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起到一定了促进作用。并通过牛羊肉推介洽谈,以品牌打造为主,扶持了祁连亿达、海晏夏华、库库诺尔、刚察一品等牛羊屠宰深加工龙头企业,有效带动了羔羊经济的发展壮大。
三、海北州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一)养殖成本攀升,活畜价格波动明显
近年来,由于玉米为主的饲料、草山租赁价格的不断上涨,活畜交易价格不断下跌,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使全州农牧区养殖户扩大养殖、加快周转严重受阻,甚至部分养殖户由于资金短缺,亏损加剧,放弃养殖。加之随着现代化、规模化养殖不断推进,畜牧养殖标准逐渐提高,环保设施投入以及饲草料、人工等养殖成本的逐渐攀升,养殖形势严峻,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农牧区劳动力缺少,养殖方式相对滞后
海北州虽然积极加快推进畜牧现代化养殖模式,但全州多数畜牧业养殖方式仍以牧户传统散养为主,养殖受教育程度低,畜牧养殖管理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饲养管理方式粗放,缺乏科学饲养、标准化管理、牲畜疫病防控等方面的养殖技术。随着白藏羊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藏羊生长速度慢、育肥养殖周期长,养殖户综合效益较养殖欧拉羊低。
(三)现代化养殖程度低,产业体系仍不完善
海北州牛羊养殖整体规模化养殖水平较低,技术、设备不够先进,产业链条不够完整,缺乏带动发展的龙头企业,全州牛羊养殖多为牧区中小型户,规模化程度偏低,抵抗风险能力差,养殖随意性较强,养殖户补栏和出栏易出现盲目跟风现象,养殖户养殖利润难以保障。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切实提高养殖效益
一是加大海北州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机制,对畜禽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进行监测,实时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多渠道为养殖户提供最新有效的养殖讯息。二是建议加大对养殖户饲草料补贴力度,在饲草料价格居高不下时保障养殖户收益,减少养殖户成本压力。三是积极建设饲草料基地,继续加大以门源、海晏农区半农半牧区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粮改饲实施范围及面积,建立优质饲草生产基地,实施市场化运作的饲草种植加工贮存及供应机制,做到农牧互补,提高主要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技术培训,强化养殖户发展动力
一是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加大当地牛羊肉品牌建设,建立活畜交易市场,推进畜产品深加工,打造牦牛藏羊生产、加工、冷储、品牌、销售产业链一体化,加快推进畜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继续扶持改造一批股份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提升组织化水平,牧区大力推广装配式牛羊棚舍、移动式牛羊圈及小型移动式智能贮奶罐等现代设备。二是农牧部门要大力宣传科学养殖技术,持续开展畜牧业养殖技术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各类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快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加强对养殖户的引导,提高发展标准化养殖场的积极性。三是统筹抓好以非洲猪瘟为重点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努力完成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积极推进山东援建资金扶持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畜牧业转型提升行动
一是科学规划全州农牧良种繁育优势区域,加强高原牦牛、藏羊、青稞、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打造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品种,着力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体系化的现代种业生产基地,建立健全现代种植业体系,提升良种繁育等能力建设,全方位提高供种能力,做大做强现代农牧业发展根基工程,努力把海北打造成青海乃至全国重要的牦牛、藏羊、青稞、油菜良种输出基地。二是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巩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创业内生动力。依托省州基础科研和科普教育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计划,促进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进一步提升。三是锚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引领区目标任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产业,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基地,逐步形成“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的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审核:魏秉彦
供稿:州统计局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