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作为甲方的广告主,还是乙方的广告商,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惑:在推广渠道上,花费了巨额开销,看起来声势浩大,但是实际收益并不多,消费者也好像并没有记住品牌。
面对着品牌的露出效果一般,但却要承担巨额推广开销的“鸡肋”营销,仿佛推广进入了瓶颈期。
想要品牌内容得到最佳推广效果,优质的产品,配合合理的推广内容,加上精准的投放平台,三者缺一不可。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很多广告主非常纠结,明明广告创意不错,也投放了不少媒介,其中很多媒介还是具备了一定高度的平台,但是消费者根本记不住,如昙花一现般的“漂亮”广告,却无法做到精准传播。
「如今的消费者是健忘的」
在日常生活中,当消费者的某个需求被触发时,消费者会自己先调用脑海中的信息,搜索自己记忆中的某个品牌、某个产品、对这个产品的印象如何、曾经看到过该产品的哪些评价、有没有什么负面,一闪而过后,消费者会根据自己刚刚想到的品牌,去直接购买产品。
但残酷的是,在某个品类下,能被消费者回忆起来的品牌少得可怜,通常只有1-2个,比较熟悉的领域一般也不超过7个。
心理学中有一种说法是「心智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的潜在客户的心智资源分给竞争对手的多一些,分给你的就少一些。如果你的竞争对手已经把用户的心智几乎占满,那么很不幸,你的品牌被抛弃在记忆之外了,同样被抛弃在选择之外。
这是定位理论行之有效的直接原因。
消费者的「心智资源有限且极其健忘」,这让广告主非常的焦虑,这意味着品牌和产品,如果无法进入消费者的选择清单、“记忆搜索库”,广告主渴望的精准触达,便无从谈起。
「为什么大名鼎鼎的品牌」
「更喜欢投入巨额资金打广告」
很多人会质疑为什么都那么有名了还要做广告?为什么都家喻户晓了还依然不停地投放各大广告?
我们之前的文章曾经提到过,知名度越高的品牌越喜欢“砸钱”做广告营销,如此大手笔的目的是将自己的产品和消费者脑中的认知建立联系,给消费者留下印象,让他们在潜意识毫秒驱使中,快速做出选择自己品牌的决定。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那些令我们印象深刻的广告,和让大众脱口而出的广告词。这些已经深刻印入大众心坎的品牌,每年依旧花费巨额金钱“砸”在广告上,消费者市场在不断改变,品牌拘泥于过去、找不到合适的通路去将转变告知消费者,就无法吸引新的消费群体。因此,越是知名的品牌,越是喜欢“斥巨资”打广告。
无论你自以为品牌有多大,只要传播力度不够,没有注重广告营销,就很难保证不会失去年轻消费者,或者失去已有的市场份额。消费者的行为,有80%是由潜意识在毫秒中驱使的,而品牌广告培养的,就是用户在做比较时,帮助他快速做出决策的潜意识。不断打广告,让“健忘”的消费者,始终能把自己的品牌与潜意识联系到一起。
「不足的投放量和过低的广告频次」
「只会让投资打水漂」
一些广告主深谙上世纪70年代的广告3次投放理论,于是在进行广告投放时,按照3次的频次标准投放;但少部分广告主只有1到2次的广告投放频次。
上世纪70年代,赫伯特·克鲁门(. )博士研究视频广告时提出3次投放理论,理论指出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有三个阶段。
3次广告投放在受众心理上的接受过程是:这是什么(广告是什么?),理解它(内容是什么?),接受它。
殊不知,不足的投放量和过低的广告频次只会让投资打水漂。
并且,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广告投放策略,也并不会给自己的广告加分。
用上世纪70年代的投放策略,来投放这个时代的广告,已然过时。70年代的媒体广告环境非常简单,电视是最主流的媒介渠道,广告视频长达30秒,在那个很难从电视上分心的年代,观看广告也是乐趣之一。
但是当下是碎片化阅读时代,受众注意力在广告上的时间正在逐渐缩短,从15秒,到5秒,到希望付费跳过广告。
想要推广品牌和产品,理想的做法是在市场上实现全面的覆盖。但现实中,寒冬的到来,让一些广告主削减预算,只能覆盖部分市场和部分人群。
这就需要采用精准的方法,追着目标人群投放,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注意力!
「品牌的——曝光效应」
扎荣茨 1968年的这项代表性研究及类似的研究发现,人们越频繁地接触某物,越认为它们是积极的。
这个理论叫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 or the mere ):
又谓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人们越多接触某物,越认为它是积极的,也越能让自己心情愉悦。
虽然曝光效应在广告宣传上,有一定作用,但是还是有一定的限制。即使曝光大部分是正面的,媒体上的高曝光率却和公司更低的名气有关联。曝光会产生矛盾的情感,因为曝光会带来许多联想,既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方面。因此,曝光效应更适合新产品拓市场,“老品牌”在提高曝光的情况下,还需要绞尽脑汁,利用人口红利,找出新的营销渠道。
「如何利用人口红利做出完美的营销」
中国网民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线上广告投放的如火如荼,但“流量造假”也屡见不鲜。
视频、直播、短视频等平台的数据造假已经不是个例,这多少让广告主们忧心:我是否该相信眼前的数据?数据做的漂亮,转化率却很差,如何解?
中国大量的人口决定了公共交通的绝对重要性和未来的发达程度,同时也给公交车身广告的发展,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巨大空间。
投放公交车身广告有何优势?
1、对于投放产品的选择上没有局限性
公交车身广告,对于广告的品类的选择上,并没有太大的局限性。
家居、旅游、公益、教育、服务、食品、金融、餐饮、电视剧/电影推广、房地产、医美、零售、批发等行业均可以投放。
假如想投放快速消费品,可以选择经过卖场、超市的公交车车身上。
假如想投放轻奢产品,可以选择经过市中心高端写字楼、大商场、重要商圈等的公交车车身上。
假如想投放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可以选择经过数码产品卖场的公交车车身上,或同样选择经过市中心高端写字楼、大商场、重要商圈等的公交车车身上。
假如想投放培训辅导广告,则可以选择经过教育资源覆盖比较密集的区域,大学城等的公交车车身上。
尽可能的为车身广告选择大的受众群,为这一部分受众群营造一个“环境”,这样才会可能在环境和个人的作用下影响人的行为。
2、地域性强引起本地受众共鸣
在公交车身上投放广告的品牌,地域性较强,对于当地潜在的消费群体,是有效的。外地的品牌在公交广告投放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以及旅游项目,如果投放当地的公交车身广告,很容易引发本地受众的共鸣,进而促进消费。
3、车身广告宣传灵活信息丰富
公交车车身广告宣传方式灵活随动,线路跨度长,视觉冲击力强,曝光率极高,其带来的广告效应明显,不管是为企业做品牌宣传还是是产品的推广,该宣传方式都是不错的选择。
公交车车身广告画面制作精美、信息量丰富,每天都在城市的街道中穿行流放,遍及城市的主要街道,强势地吸引了人来人往的眼球,并且宣传的广告信息灵活的植入了人们的大脑,从而达到最终的宣传效果。
在繁华的城市里,广告的身影是无所不在,有静止的,有流动的。在流动的广告身影中,公交车车身广告不可否认地成为了最活跃的广告宣传方式。
在投放公交车身广告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公交路过受众的有效视线时间为3-7秒,把广告内容要表达的主题放在视觉中心的位置,能够让广告受者的视线集中在一点,让受众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接收到广告信息。
要把需要重点表现的内容予以突出表现,尽量安排在视觉中心的位置。在户外活动的人们视线容易分散,公车车身广告在有限面积内的广告设计益少不益多,过多的内容会分散广告受众的注意力,错失了广告信息传播的有效几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宣传方式的增多,公交车身广告的投放商也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只要认清自己的宣传目的与人群,公交车身广告绝对能让投放的产品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感谢您抽出
来阅读本文
一言不合就给我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