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行业实施方案从区域分布看,欧美地区依然是医疗器械市场的领跑者,其医疗器械市场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69.60%;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占比逐年上升,2019年增长至13.69%。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产业和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由资本驱动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变。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为了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未来几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按照“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产业倍增”的战略部署,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路线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坚持走新型产业化道路,加快产业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二、坚持原则1、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业态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跨界互动,加快产业跨越式发展。2、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要素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核心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发展新格局。3、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优胜劣汰。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新的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4、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自主创新,创新管理模式,发展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5、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加强区域产业集中谋划,统筹产业协同发展。创新产业合作模式,打破市场壁垒,推动要素自由流动,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6、坚持总量控制。严格控制产能过快增长,把调整结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推进联合重组,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三、产业环境分析从区域分布看,欧美地区依然是医疗器械市场的领跑者,其医疗器械市场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69.60%;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占比逐年上升,2019年增长至13.69%。IVD是全球医疗器械第一大子领域。体外诊断行业是全球医疗器械第一大子领域,2019年销售额占据全球医疗器械13.23%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2019年总体医疗器械并购规模达495亿美元,交易总额接近2018倍。其中Top15并购交易总金额高达334亿美元,全年交易金额大于10亿美元的巨额案例增多至9全球主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研发投入均超过6%以上,其中强生集团研发投入52.87亿美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24%。
这是由医疗器械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医疗器械产业的利润很大程度上来自新品(尤其是独家产品),而老产品由于市场同类产品太多,竞争过于激烈,故有时厂商只能降价销售以维持生计。而新产品则情况就不同了,由于市场缺乏同类产品的竞争,创新型医疗器械产品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这就是为何医疗器械行业竞相投入巨资开发新品的原动力。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约2814.8亿元,进口金额约1848.17亿元,出口金额1980.44亿元,国内医疗器械表观市场规模约2682.53亿元。根据医疗器械蓝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终端市场规模5304亿元。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6512亿元。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1638家,产值2996.69亿元,总资产3162.59亿元,销售收入2184.8亿元,医疗器械行业利润404.4亿元。预计2020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为3457.00亿元,2026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为5721.32亿元,年复合8.76%。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用防护耗材是最重要的医疗器械细分之一。未来国际医用防护耗材市场仍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早期新冠疫情蔓延速度快、波及范围广,诸多医用防护耗材企业及跨行业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扩产、转产医用防护耗材。
2020以来,全国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产品,其中不乏中石化、富士康、比亚迪、OPPO等跨行业企业。未来,随着全球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医用防护耗材需求将面临断崖式下降,随后很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四、区域发展分析城市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增长xx%,财政收入增长xx%,城镇登记失业率xx%,调查失业率xx%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xx%和xx%,CPI涨幅xx%。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增长xx%,财政收入增长xx%,城镇登记失业率xx%,调查失业率xx%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xx%和xx%,CPI涨幅xx%。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尽管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严峻复杂,但我国经济稳定向好、长期向好,区域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总体形势没有改变。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只争朝夕,毫不懈怠,一步一个脚印把每项具体工作谋深、抓实、干好,就一定能够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出追赶超越的新步伐。经济社会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xx%左右,财政收入增长xx%左右,城镇新增就业xx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xx%、xx%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xx%和xx%左右,CPI涨幅xx%左右。
当前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妥善应对,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发展新境界。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我国经济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特别是供给总量和结构不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加快结构性改革成为紧迫的战略任务。从自身发展看。区域正处于蓄势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紧要关口,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带动发展的新空间,制定实施新时期促进地区崛起规划,为地区提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提供了重大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展开,国内外产业持续梯度转移,为地区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大机遇;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我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机遇;国家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工程,为地区补齐短板提供了重大机遇。
二是发展优势前所未有。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建设成效显著,战略先导优势持续提升;产业集聚区、服务业集群支撑和配套功能不 断完善,发展载体优势持续提升;航空网络、高速铁路网、公路网和 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格局加速形成,区位交通优势持续提升;工业化、 城镇化加速推进,市场规模优势持续提升;人口红利正在向高素质、 高技能的人才红利转变,人力资源优势持续提升。三是困难挑战前所 未有。主要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大,传统产业拉动力量逐渐减弱消 退,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推动新旧产业转换任务艰巨;城镇 化水平低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症结,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带动 力不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弱,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任务艰 巨;自主创新能力弱,高层次人才不足,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尚未形 成,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雾霾天气、水 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任务 艰巨;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仍需进一步激发,推动 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艰巨;贫困人口基数大,且集中在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要素匮乏的偏远地区,推动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按照区域空间发展格局,精准确定功能分区,精准打造发展平台 和载体,突出对接重点,推进深度融合,加快一体化步伐,努力在协 同发展中构筑新优势。
(一)推动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围绕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着力推动交通一体化发展、 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和产业对接协作,在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 域率先实现突破。 (二)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吸引区域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新机制,打造区 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三)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积极推动设立区域 发展银行,共同出资建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基金,推进异地存储、支 付清算、保险理赔、信用担保、融资租赁等业务同城化。推进信用数 据库一体化,加快区域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对接。推进信息市场一 体化,在区域统一规划部署下,加快建设区域一体化网络基础设施, 建设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在全省 率先建立与区域劳务对接、就业协作机制,拓展区域石区域高层次人 才自由流动渠道。 五、规划目标 到xx 年末,产业结构优化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发展壮大,现代化 发展水平更高,产业融合深度发展,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国际竞争 力进一步增强。 六、核心任务 (一)优化组织结构 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以技术、资本、资源、品牌等为纽带,实施跨 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要素配置效率。
支持中 小加工企业发挥机制灵活、贴近市场、专精特新、吸纳就业能力强的 优势,加快自主创新,着力发展面向消费市场的产业产品服务。形成 个性化发展,大中小企业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 (二)实施创新驱动,加强技术创新 加快实施产业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围 绕市场需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大力进行引进技 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鼓励企 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或共同组建技术开发机构,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共同组织攻关,提 高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开发中心的投入,加快技术中 心人才的选拔培养,促进技术开发中心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三)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优势互补、区域协调的原则,结合各地的市场、资源、区域 经济发展和空间承载能力等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链式发展, 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 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增强企业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能 力、控制能力和综合成本消化能力;围绕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延伸 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壮大产业实力,整合各种资源,形 成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
(四)实施重大项目招商工程 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行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创新招商方式, 促进行业产业重大项目向区域行业产业承载地集中。积极实施会展招 商,加强与行业协会、专业会展机构、科研院所等协作,通过各类行 业的大型会议、专业协会年会、研讨会、鉴定会、展览会等宣传推介 行业承载地硬件和软件服务水平。开展专题招商,选择产业优势明 显、企业集聚度高的地区,举办各类专题招商会,加强同区域内外协 会和商会的联系和沟通,做好委托招商、以商招商。 (五)加强政策引导和促进作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在相关领域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引导作 用,促进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关部门 参加的协调机制,加强政策衔接,强化部门联动,推动产业的发展。 七、措施保障 (一)扶持产业中小企业 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中 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进一步减免或取消涉及小微企业的行 政事业性收费,增加采购预算中面向小微企业的份额。健全中小微企 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各类特色融资超市建设。 (二)强化政策引导作用,完善规划体系 研究制定促进规划落实的工作制度和配套措施,根据工作职能和 任务,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编制产业培育等专项规划或计划,出 台相关发展政策和指导意见。加大规划指导调节力度,促进区域产业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优化。完善区域产业经济和产业事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