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机里有20多款APP,不少一打开就弹出广告,使用时也会时不时弹出。”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手机APP广告“轰炸”令她非常烦恼。记者调查发现,“霸屏”的网络弹窗广告不仅影响用户工作效率,还可能存在侵犯用户隐私、暗含违法信息等问题,亟待加强监管。
90后小吴对此深有体会,“前段时间,家里老人抱怨手机变卡,打开后发现,手机里装了近百个App,老人自己都不清楚什么时候下载到手机里的”。她只能帮忙一个个删除,年轻人都没什么办法,老年人更容易“中招”了。
不仅老人,年轻人对此也深有体会。记者通过某网购APP浏览一款运动手表,之后的几天,其他APP也会精准的弹出该款手表的广告页面。此外,每次打开其他购物APP,页面左下方与右下方就弹出该商品链接,非常让人恼火。
大学生李佳明反映,“开屏界面的‘跳过’按钮很小,如果不仔细去点,大概率会误触。而且很多App还会设置虚假的‘跳过’或‘关闭’按钮,你以为能跳过,却直接点开了”。
专家表示,互联网弹窗广告多是基于流量变现逻辑,试图通过广告效应,引导消费者消费,不仅可能影响用户的上网体验,还涉嫌侵犯消费者的选择权。目前互联网弹窗广告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管理细则还有待完善,平台广告责任有待进一步厘清,可探索大数据、公益诉讼等方法进行规范。从根本上来讲,手机App广告乱象直接侵犯了消费者隐私权、安全保障权、知情权与选择权,对此规范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本报记者 张兆烨